2025年,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锚定存史资政育人根本任务,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牵引,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党员教育示范基地阵地效能,在建强组织、筑牢根基、培育新风、优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成效显著,构建起文明创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有力助推档案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注重强基固本,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实施“12335”党建工作机制,紧盯建强党支部、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两个建设”目标,锻造党员志愿服务、专业干部、档案方志宣讲“三支队伍”,搭建党建活动、为民服务、爱国主义教育“三个平台”,锚定健全资源体系、加强编研宣传等“五项任务”,推进“党建+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档案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文明单位创建成效检验党建工作成果的工作格局,持续擦亮“存史资政、为党为民”党建品牌,为加快推进年度各项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聚焦凝心铸魂,筑牢思想道德根基。着力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优化理论学习中心组领学、支部主题党日研学、党员干部例会读学、青年理论小组深学“四位一体”模式,深入实施“青蓝人才”培养计划,先后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干部学习例会、辅导讲座等30余次,推动政治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引导全体人员深刻理解新时代公民道德、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与行为规范,将核心要求融入档案方志业务工作全过程,纳入干部职工日常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转化为文明服务、规范管理、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
践行时代精神,涵养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单位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各环节。开展文明科室、青年文明岗、党员示范岗等评选活动,建立健全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机制,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品牌化,精心打造“兰台少年先锋”志愿服务品牌,聘任小讲解员22名,开展培育实践活动50余场次,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文明餐桌”“绿色办公”“节约型机关”创建等活动,干部职工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和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传承红色基因,滋养文明实践沃土。充分发挥“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银川市移民展”、银川荣誉室等专题展览展厅阵地作用,以暑期研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社会实践、地方文献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等多样化活动为载体,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中小学校等社会各界走进档案馆。今年以来,累计接待94家单位、2738人次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注重行为养成,将公民道德规范嵌入档案查询、利用服务等为民服务工作各环节,在服务群众中彰显职业操守和文明素养,多次收到群众的锦旗、表扬信和感谢信,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已成为传播主流价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
坚持守正创新,彰显档案方志特色。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和地方志资源,创新编纂《典籍银川》《银川市“十四五”民生实事纪实》,编印《银川市脱贫攻坚口述史》,出版《银川年鉴(2024)》,志鉴编纂质量持续提升。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系统性开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工作,围绕闽宁协作、“三线”建设等主题录制“银川记忆·请听档案说”系列专题片,累计播放量超265万次,有效激活红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征集徐宗孺、姜丽娟、郭文斌、鲁人勇等名人名家档案资料,使馆藏资源更具地方特色与人文气息。
优化档案服务,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持续改善硬件设施与服务体验,完善查档大厅、阅读岛、文献阅览室等功能区域。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窗口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到馆查阅、授权代查、自助查询、线上查阅、电话咨询等多种便捷查档方式广受群众欢迎。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查档利用3500余人次,提供档案9950卷(件),通过国家级、省级跨馆共享平台办理业务60件,群众满意度保持100%。加速数字化转型,成功建成全区首家市级“自治区级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89.7%,建成十大专题民生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和为民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下一步,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和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巩固现有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强化思想引领,健全长效机制,深化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效能,推动档案方志事业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