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职责使命,始终把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数智融合,成功创建全区首家市级“自治区级数字档案馆”。
深化智能技术应用,推动档案管理转型升级。多维度打造智能化应用场景,“智能+档案检索”通过图片识别、智能推荐及分析用户查档业务行为等,从海量馆藏档案数据中智能推荐相关度较高的数据,有效提高档案查准率、查全率;“智能+档案鉴定”突破原有人工模式,通过建立敏感词库,构建多维语义理解算法模型,智能分析得出预测值,为档案开放审核提供参考,有效减少人工审核工作量。
丰富资源体系建设,打造特色档案数据高地。持续推进“存量档案数字化、增量档案电子化”工作,逐步形成门类丰富、载体多样、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档案资源体系。开展数字化成果移交以及电子档案接收工作,增加馆藏数量,优化馆藏结构,馆藏文书档案数字化率达98%以上,其中珍贵档案已全文数字化。发挥专题档案数据库优势,推动红色、知青支宁、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十大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全景式记录中国式现代化银川实践的历史进程,打造银川“智慧记忆中枢”。
数字赋能档案惠民,拓展档案利用服务渠道。注重用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据治理成果服务民生事业发展,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自治区馆际共享系统,实现电子档案跨馆利用、跨馆出证,累计服务209人次;建立银川市档案方志网站、银川记忆微信公众号,提供互联网档案查询等服务;完成馆藏1987年至1994年档案开放鉴定工作,向社会开放利用,更好发挥档案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作用。政务网、局域网评价满意度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