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银川市档案馆(地方志研究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实践”和“四强”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立足档案方志工作实际,抓好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创建、方志馆建设、《银川扶贫志》编纂,不断开创档案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加快实现“四个示范引领”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赋能 档案信息化跑出“加速度”
6月6日,市民李霞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自己的人事档案中缺少招工信息,但曾经工作的企业已关闭,无法提供上班的依据,无奈之下李霞来到银川市档案馆。“原本以为要花很长时间查找,没想到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很快就查到我的电子档案,打印加盖章,整个过程只用了10分钟。”她说。
李霞能这么快查到档案资料,得益于今年银川市档案馆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平台升级及档案资源数字化等。目前,银川市档案馆已完成馆藏900多万页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形成约140T的数字档案资源,馆藏珍贵档案已全文数字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档案已进行数字化处理,为档案储存、保管、查档利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档案信息化服务。
“档案数字化后,可以通过电脑完成档案的检索、浏览、打印,减少了进库房调取档案环节,能更好地保护档案实体,提高查阅速度和工作效率。”市档案局信息技术科工作人员马东升告诉记者,为进一步丰富数字档案资源,今年,银川市档案馆利用数字档案接口导入系统,将立档单位移交的数据库文件转换为馆藏系统能够接收的档案数据包,目前已累计完成45家立档单位11万余卷(件)档案数据的接收工作。
今年,银川档案方志网设置档案查询系统,陆续上传开放档案目录4.5万条,方便百姓查阅利用。值得一提的是,第9期馆藏档案数字化外包项目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已完成馆藏档案原文扫描30余万页、著录10万多条,该项目重点对社会各界利用频繁的涉及民生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能够有效提升档案数字化成果为民服务的能力。
服务大局 线上线下传播银川好声音
今年5月18日是《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十七周年。当天,《银川年鉴(2022)》移动阅读手机版(掌上年鉴)正式上线,从此市民不用再搬“大部头”纸质版书籍,使用手机便可轻松扫码查阅。首次研发上线的“掌上年鉴”收录了2022卷《银川年鉴》33个类目93万字的内容,全面记载了2021年银川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掌上年鉴”的上线发行,全面拓展了服务范围,把《银川年鉴》从一本书逐步打造为一个载录历史、传承文化、服务群众的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人了解年鉴、阅读年鉴、使用年鉴。这是银川市档案馆更好地顺应数字化出版趋势,方便读者查阅年鉴资料,促进年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志鉴编纂出版、地情编研、信息化建设、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和方志馆建设等各项工作,服务经济社会水平进一步提升。各级地方志机构先后推出地情编研成果五50余本(套),出版字数3000余万字,为着力打造银川方志文化大众品牌,推动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县(区)两级在全面完成二轮修志工作,实现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精品志鉴’工程,全方位、深层次为记录银川经济社会发展留存历史资料。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工作职责,充分挖掘银川市情特质和历史文化基因,利用‘线上+线下’‘传统+现代’模式,积极搭建方志宣传平台,讲好银川故事,传播银川声音。”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质增效 推进“四强”能力作风建设
“感谢你们,我们找30多个地方,终于找到了印证我爷爷革命军人身份的档案。”近日,两位从西安来查档的群众手持一面锦旗来到银川市档案馆查阅大厅,感谢市档案馆帮助他们查到相关资料。
今年,银川市在全市开展“强素质、强服务、强担当、强斗志”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银川市档案馆实施“服务档案”提升工程。在“强服务”上,不断提质增效,通过全国档案查询利用平台、档案馆馆际共享服务系统、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协议,不断深化省内档案馆、黄河流域城市档案馆及全国各档案馆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承诺办件48小时内答复且办结率达到100%。
“我们努力做好档案利用分析统计,掌握当下查档用档重点难点,围绕重点难点做好档案开放鉴定,完善档案数字化成果,在符合依法提供利用的条件下,积极拓宽查档渠道,简化服务程序,采取异地查询、授权查询等方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服务民生查档提供‘快、全、准’的便捷途径,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企业从中获益,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银川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