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家巷子穿过柳树巷——步行街往西,一条向西的巷子就是过去的芦席巷,即现在的“仁义巷”,是旧时银川城专卖芦席的巷子,老银川人便把它称为芦席巷。过去银川城人和周边的农民都很穷,家家户户都是土坯房、土院子,每家每户都盘一个大土炕。冬天就用柴火烧炕,炕上也没有现在铺的毡、褥子等保暖棉织品,一盘光溜溜的土炕只铺一些稻草或几张芦席,一家老小都挤在这盘大炕上取暖;夏天就直接睡在冰凉的土炕芦席上,可谓冬暖夏凉。由此芦席就成了旧时银川人家中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同时也带动了芦席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短短百米多长的芦席巷就有几十家做芦席生意的店铺。他们都是手工作坊,后院编制、前店销售,质量多为上乘,一张芦席一家可用两至三年。因此,府城银川的1万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去芦席巷选购芦席,贺兰、永宁及城边农民也慕名前来购买芦席,芦席巷也因此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旧时银川城家中有人去世,家里穷得丁当响买不起棺材,便到芦席巷买一张上好的芦席把尸体一裹,在城外寻找一处空地挖个坑掩埋,以尽亲人微薄的孝道,芦席便有了另外一种用途代替棺材。可以说芦席巷是旧银川城老百姓的一个生活缩影。
(选自馆藏资料《百年银川》作者:于小龙、唐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