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改造的银川银新南路(现改名为黄河东路)已拓宽为8车道,成为继北京路之后银川东西大街城市道路的又一道景观。
屈指算来,银新南路已有60年的通车历史。但是,居住在银川市的人都还不知道,银新南路的奠基者竟是1958年冬季来宁支边的300多名上海中青年教师,是他们当年用热血和青春为银川城市建设修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据当年参加银新南路建设的支宁教师、现已85岁的银川二中退休教师张德甫老人介绍说,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需要各类人才,自治区文教厅向上海求援中心小学教师。
为了支援大西北的经济建设,上海市委动员教师报名支宁。当时,反右斗争基本结束,上海市的一批被打成右派的教师正等待“处理”,这批教师就成了被动员的主要对象。张德甫当时是在上海复旦中学团委,不幸也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
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说,在这次反右斗争中,你对错误的认识是深刻的,实际行动表现也不差,现在市委决定要抽调教师支援大西北,你曾经是共产党员,受党多年教育培养,到了大西北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祖国建设做贡献。于是,年仅24岁的张德甫,别无选择地告别亲人,和其他教师一路艰辛来到了银川。
张德甫老人介绍说,1958年10月底来到银川后,得知自治区文教厅已与有关部门拟定了上海教师来宁工作分配方案,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各县区领导一听上海来宁教师大部分有政治问题,不愿接受。
就在这时,自治区政府决定在银川原老城和新城之间修筑一条银新路,于是,自治区有关部门决定就让这些暂时分配不下去的支宁教师担任筑路重任。
开工前,正值天寒地冻季节,自治区文教厅、建设厅为支宁教师修筑银新路做了动员,有关领导介绍了修好银新路的重要意义,300多名上海支宁教师也都被编成“上海文教大队”,大家纷纷表决心,要在宁夏这次艰苦的劳动中接受锻炼,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争取早日回到人民身边。
张德甫老人回忆说,当时银川老城至新城之间全部是芦苇沼泽和盐碱滩地,支宁的300多名教师就是要在这烂泥沼泽地一锹一镐筑起一条全长6公里、宽12米、路基填高3米左右的银新路。
每天早晨,哨子一响,支宁教师们就匆匆穿衣洗漱,按编好的中队、小队扛着铁锹、洋镐,背着柳条或芨芨草编成的大背斗来到工地,与天斗,与地斗。
这些来自上海大城市的知识分子,在家里过惯了舒适的生活,这次来到银川锻炼改造,教师们都已做好了思想准备,有的穿上破旧老棉袄,腰里勒上草绳子,都是一副地地道道的当地农民的打扮。
来宁夏前动员会上说每天都能吃上白花花的大米饭,喝上像自来水那么便宜的牛奶。但实际情况是,支宁教师们每天要付出很大体力劳动,吃的是黄米干饭或掺了玉米面的馒头、没有一点油花的白菜土豆烩菜。尽管条件艰苦,劳动繁重,但上海支宁教师们毫无怨言,一直苦战在工地上。
银新路原计划在12月底完工,但天寒地冻,取土困难,延误了工期,转眼间跨进1959年1月。为了尽快筑好银新路,各中队、小队的支宁教师们群情激昂、充满斗志地在各自用芦苇、麦草、稻草糊起来的草棚居室外贴起决心书、保证书,要在春节前拿下银新路的土方筑路任务。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天都是迎着朝阳出工,踏着夕阳收工,苦干了3个月,终于将银新南路路基填土工程完成,为自治区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上了一份厚礼。
1960年春节过后,这批上海支宁教师经过阶级斗争和艰苦劳动的考验,先后被分配了工作。张德甫被分配到银川二中工作,宁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修筑银新南路更是他最难忘的一段历史。
(原创:《口述宁夏》 作者:唐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