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银川普通话

作者: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8-30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恢复默认

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造成我国汉语方言复杂、分歧严重的现实。《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汉语方言做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方言,称“兰银官话”。

银川地方方言在向普通话靠拢的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个过渡性的语言流派,即“宁大话”(宁大指宁夏大学)。“宁大话”是学说普通话不太标准的语言现象的一种概括、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它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它的母语是宁夏境内说方言的人说得不太标准的普通话。

宁大话”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推广普通话的高潮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为说这种话的人是力图在说普通话,但说得不好,有很明显的方言色彩而受到大家的嘲笑。“宁大话”是在新派银川方言的基础上说普通话,也具有特色,它是发音不太标准、有浓重方言色彩的普通话。

银川话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大家都能听懂、又和其他方言明显不同,这会让当地人产生一种亲切轻松的感觉,会很快喜欢并接受它。同时,由于历史的变迁,使得银川地方方言分成老派银川话和新派银川话,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新派银川方言中也已不再发这样的音了。因为新派方言有语音、语法,成系统,具有绝对的优势,老派方言渐渐被其取代。

银川话源远流长,银川普通话的形成还与宁夏解放后的三次人口迁徙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次人口迁徙是1952年—1954年,北京市政府组织了一批移民来银,称为“北京移民”。他们带着不管是标准的北京普通话还是北京土话来到银川,与银川地方方言发生语言碰撞。今贺县金星农场就是当年北京移民兴建的,如今生活在那里的人都还说着一口京味很浓的北京话。第二次人口迁徙是经济建设,从外地调来了很多支宁干部,仅上海支宁的“文教大队”就来了三批,大约有1万人。同时,沿海许多大厂也迁到内地银川,如银川橡胶厂、长城机床厂、长城铸造厂、银河仪表厂、西北轴承厂等。此次迁徙有职工及家属达10万人之多,为银川最大的一次外来人口迁徒。在195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中,浙江的一大批知识青年来到银川和永宁县插队落户,也把他们的乡音带到了银川,此为第三次外来人口大迁徙。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大批的外来人口迁徙银川。

半个多世纪以来,银川经过几次外来人口大迁徙的融合、交流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使银川普通话逐步走向规范、标准。

(选自馆藏资料《百年银川》作者:于小龙、唐志军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951-5108903

备案号:宁ICP备16000429号-2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413号

本站点兼容IE 8.0以上或Chrome最新浏览器。 网站地图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