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石沟驿

   发布时间:2013-05-25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恢复默认

石沟驿,一个在1:400万比例的地图上才能显示出地名的地方;一个中世纪时期隐居在塞上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冲;一个随着宁夏在明代通往中原乃至京城的古驿道消失而不复存在的古老驿站,其得名于明代修建于灵州境内的石沟城。如今它仍静静地盘踞在距离灵武市区东南60公里处的荒漠地带。古代,这里曾是驻军城池、抗敌堡垒、驿站,周边遍布烽火墩;近代,它又因地下丰富的煤炭资源名噪一时,南来北往的运煤车曾将石沟驿煤矿的深夜照得亮如白昼;如今,石沟驿只是一座荒凉古城的名字,一处几近荒废的煤矿的代名词……

 废弃的老井,石沟驿的边缘记忆

从灵武驱车前往石沟驿有两条路,银西高速路和211国道灵武段(原灵白公路)。石沟驿,不断出现在银西高速和211国道灵武段的路标上。

途中我们经过一个名为“石沟驿老井”的废弃矿区。路边卖香烟的大姐告诉记者,老井曾是石沟驿产煤量最大的矿,开采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此处煤储量丰富,老井之后便又相继建设了2井、3井、南端井、技改井等几处大煤矿。而小一点的煤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是比比皆是。

如今石沟驿的煤矿,除了技改井还在产煤外,其余都关了。那位大姐的丈夫原是老井的矿工,老井停产后,便去了技改井,因为这里交通、生活相对便利,大姐和孩子便留在老井。大姐和那些留守在老井的家属们,说起现在老井一带的生活情境时,便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诸多不满来,这里没有学校、医院、邮局、菜店,即使在正午时分,老井的街上都很少见到行人。大姐说,过去老井可不是这样,矿工加上家属,这里至少生活了2000多人,供销社、学校、邮局、澡堂等基本生活设施都有。那时的老井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不亚于一个小村镇。

如今,老井已变得寂寥。唯一的一条街道,路东是废弃的厂房,路西是荒草艾艾的生活区,唯有路口一块字迹斑驳的招牌“石沟驿煤矿商店”提醒着过往的人们,此地曾盛产煤矿。

硝烟燃尽的烽火墩

离开老井,沿原灵白公路东南方向前往石沟驿,沿途不断有烽火墩进入视野。据说,这里是灵武境内烽火墩最集中的一段区域,基本每隔二三里便有一座。烽火墩多为黄土和石头垒砌,为明代修建。

石头墩是灵武境内唯一一座用石头垒砌、保存最为完好的烽火墩,它位于石沟驿东南5公里处。据考古人员测量,它墩底边宽15米、高10米、顶宽10米,呈方锥台形,墩体四周用褐黄色的毛石包砌而成,中间用碎石与黄土夯实。站在石头墩墩顶,便可看到连串的烽火墩向东南方向逶迤而去,进入盐池县境内。

据灵武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刘宏安介绍,石沟驿,在明代是宁夏通往陕甘一带及京城的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军事地位,让这里烽火墩连绵,堡垒林立。但和其他地方不同,石沟驿处遍布的烽火墩、堡垒间距较短,每座堡垒距烽火墩仅20米。堡垒作为烽火墩的附属设施,主要配合主墩燃放烟火,传递军情。

 寂寞荒凉的屯兵军营

想要到达石沟驿,必经一段土路。由于前几天下了大雨,土路积水,我们的车不得不涉沟而过。沟里锋利的瓷片或是石块将车胎扎爆后,我们只能弃车步行,前去探访石沟驿。

步入石沟驿的一刹那,仿佛跌入历史之中。关于石沟驿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的史书中。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石沟驿呈长方形,东西长460米,南北宽300米;东、南、西三面墙多被流沙掩埋,墙体也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断断续续的豁口;古驿站内,距北墙50米处,还有一道与北墙平行的内墙,略高于外墙。据史料记载,这是明弘治十三年都御使王珣的“杰作”:因为原有城障比较小,为了军事的需要,他把城障北扩到外墙。

 马蹄踏至的古驿站

我国驿站的历史长达3000年。明代,宁夏通往陕西的驿站在宁夏境内共设有6站365里,灵武境内就有高桥、大沙井、石沟驿3个驿站。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都御史翟鹏在一份奏疏中写道:“宁夏自在城驿渡河而南,有高桥、大沙井、石沟驿、小盐池、萌城五驿递,南接环庆、省城,以上京师,西通固、静、临、巩以至甘肃,不时传报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交公文,供应往来人马,差役浩繁,日不暇给……”

站在北城墙上西望,一条小路与一条河流弯弯曲曲并肩绕城而过,这条河被人们称为石沟河。这是一个理想驿站所必须的,想当年,那些远行至此的商旅、信使、军人们,来到这里,一碗清凉的河水喝下去,该有何等惬意。河边的小路,就是隐身于历史风云之后的古驿道了。

古道的存在,说明石沟驿在古时除了作为屯兵之城外,还是传递军情、转运军需器械、递送差役和为往返途中提供食宿及马车的一处驿站。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庆靖王朱旃曾在宁夏生活长达45年,其间,他曾多次途经并住宿石沟驿,还以《石沟驿》为题赋诗一首:“山野城廓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车召日夜自西东。”凭此我们或许可以遥想石沟驿当年的邮驿策马奔驰,官道上尘土飞扬的景象。

   满面煤灰的石沟人

原以为在偏僻荒凉的石沟驿附近,会少有人居住。没想到,在那里,我们竟然遇到两名技改井的矿工。技改井,那座石沟驿唯一现存的矿井,就矗立在石沟驿北墙外不足500米的地方,那里浓烟滚滚,机器轰鸣。

两名矿工看到我们,很警惕,几乎是我们每接近他们一点,他们便向离我们更远的地方挪移。但无论他们怎么走,都不例外地低头看地,用脚不停翻弄地上的石块。或许他们在寻宝?这个猜测让我们兴奋起来,连忙追赶询问。其中一名马姓矿工鄙夷地看了我们一眼说:“宝贝?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怎么会有宝贝?即使有,也早被盗墓贼弄跑了。”马矿工以为我们也是来寻宝的人,还给我们指点,“喏,出了南墙,过了高速路,那边有好多墓葬呢,没准有宝贝。”马矿工的话没错,刘宏安说,石沟驿东南3.5公里处,还真的就有一块占地近600平方米的墓区,该墓早年被盗挖严重。

马矿工在石块里找的“宝贝”是蝎子,矿工常年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工作,腿脚患了风湿性关节炎,用蝎子泡酒可祛体内的湿气。

看到我们将相机镜头对准他,马矿工显得很紧张,赶紧背过身去,以他长得丑、穿得脏为由拒绝。马矿工从小在石沟驿外的石沟驿镇长大,镇上60%的青壮年男子都在石沟驿的各处煤矿打工,虽说当矿工辛苦,但收入不薄,那时想进煤矿当名矿工,还得“井里有人”(就是得认识煤矿里有门路、能解决工作的人)。2008年,石沟驿镇撤并,人口分离到附近的乡镇。

时年41岁的马矿工,已在井下干了21个年头,挖煤赚下的钱,让他盖了房,娶了媳妇,养育了孩子,侍奉着老人,但是他却希望技改井不要再出煤了,“最厚的煤层不到2.1米,煤烟还大,煤质差劲得很。花这么大的代价开个矿厂,实在不划算。”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951-5108903

备案号:宁ICP备16000429号-2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413号

本站点兼容IE 8.0以上或Chrome最新浏览器。 网站地图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