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桥,作为通行的连接甚至经济的连接,散落在城市街道、乡村田野。如今,一些古桥逐渐消失或“生命垂危”,一些新桥拔地而起,一代代桥建筑的更新换代,见证了一方历史文化的变迁。从本期起,本报推出“走近宁夏的桥建筑”系列报道,记录本土的桥梁文化。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十九日,仲秋时节,南薰门外,旌旗猎猎,鼓乐齐鸣,这一天。是红花渠上的永通桥翻建竣工的日子,巡抚崔让携钦差镇守太监韦敬等宁夏防务要员,与军民同庆宁夏首座石拱桥竣工通行。
明前期宁夏无一座石桥
银川古城,地处银川平原腹地,四面皆环水。唐徕渠浩浩汤汤流过城西,红花渠水环抱南东两门,北塔湖烟波浩渺泽被北郊。水是人类生存的源泉,水是塞外变江南的原由。然而,水也阻隔了人们的往来,阻塞了物产的交流。于是,古人造了桥,连接了相隔的阡陌,灌通了城乡的市井。银川平原桥梁众多,仅《嘉靖宁夏新志》所载,今宁夏北部平原比较著名的桥梁有21座。《朔方道志》和《甘肃新通志》所列宁夏县、平罗县、宁朔县3县的桥梁有105座,《乾隆宁夏府志》有名字的桥梁更有200多座,许多桥名,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古代桥梁,有木梁桥、石梁桥、石拱桥、廊桥等类型。而在银川平原,受经济发展和文化习俗等方面因素影响,至明代前期,大到唐徕渠、汉延渠这些古老的干渠,小到那些密如蛛网的支渠、斗渠,以及渠系之间大大小小的沟道,架在其上的千万座桥梁多是木梁桥。建造木梁桥,即在两侧渠堤处垒砌石墩,石墩之上架起数根木梁,木梁之上铺以木板,再覆盖草土砾石。支渠以上的大型渠道的渠堤石墩间,还用石墩或用木桩,支起一排或数排“顺水梁”。木梁桥构造简单,易于建造翻修,但因建在沟渠之上,饱受水雾浸蚀,使用不了多少年就要翻修。加之木轮车缓冲力差,强力碾压之下,桥梁容易受损。
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朝廷派崔让以右佥督御史身份巡抚宁夏。崔让是山西石州(今吕梁市)人,见惯了吕梁山区和华北地区林林总总的石桥,所以当他巡视宁夏五卫堡寨,发现经过的桥梁净是些建造简陋、老态龙钟的木桥,不禁暗自伤神,发出宁夏镇“历秦、汉、宋……经几何人,境内未见一石梁而遗之”的无奈概叹。于是,崔御史便想到要建造一些石桥,美观而又坚固,可以经久耐用。
第一座石拱桥的诞生
《嘉靖宁夏新志·桥渡》中说:“永通桥,南薰门外……跨红花渠。”“相传创自国初”(明代初期)。南薰门,明代宁夏镇首要门户,由宁夏至北京、西安、兰州等地的驿道皆在此集结。钦差的迎送,官员的交接,将士的征程,货物的流通,多经由永通桥,奠定了永通桥在宁夏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位置。然而,早期的永通桥,一直是一座木桥,与其地位很不相称。于是,崔御史建造石桥的愿望就落到永通桥。但是当时宁夏“适饥馑荐臻,边事孔殷,欲为而未暇也。”崔御史修建石桥的愿望无法立即付诸实施。
经过两年的治理,宁夏地区边事安宁,农牧丰腴。大明成化二十三年初春,崔御史约当时宁夏一些权贵,包括钦差镇守太监韦敬、前总兵官周玉等,商计重修永通桥事宜。大家一致力赞重建永通桥。
于是,崔御史调集军士民夫,打凿石料,冶炼铁件,烧制石灰,砍伐树木,准备建桥的工料。当然,这些工料当时在宁夏都是极易筹划到的:石料是贺兰山开采的,只需打凿成长方形或扇形石块,车拉驼运移至工地即可;曾经锻造过成吉思汗宝剑的西夏工匠后代,加工造桥用铁件当然是不在话下。至于石灰、树木,那自然是比比皆是,筹集十分容易。军民同心协力,辛勤劳作,极短时间内
就备足了施工所用各种材料,那座衰老的木结构永通桥也被拆除。
大明成化二十三年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农历三月中旬,永通桥重建工程启动。为此,崔御史从家乡石州请来工匠担任建桥总指挥。首先,将红花渠两侧渠堤劈开并深挖,用大块条石垒起两道坚固厚实的基石。进而,在基石间打造巨大的弧形木模。之后,由木模两端开始,逐排向桥心垒砌扇形石块,石块之间用灰浆粘接,直到镶砌完木模顶部中央最后一块扇形石块,拱洞合拢。这数十道独立的石拱纵向排列,既可以各自负荷载重,又便利于修缮。待拱洞稳固后,撤去木模,拱桥最核心的工程告成。
桥洞券砌这道工序是石拱桥建造中最关键的环节,要求垒砌精确,缝隙均匀,粘接牢固。一些石块之间,备料时已打凿燕尾形槽口,两个石块缺口要相对嵌合。之后的工序,就是往槽口内浇灌铁水,铁水冷却后即可锁固桥石。这种方法,叫做“腰铁连接法”,是古代建桥技术的精华,标志着宁夏建桥技术当时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
据我区交通专家鲁人勇先生讲,国内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直接将铁水浇入石块槽口会造成石料爆裂。那么,古人是怎么运用“腰铁连接法”的呢?可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槽口接触面上涂抹隔热材料,而后注入铁水;另一种是先预制小型“燕尾铁”镶入槽口,在其周围浇灌铁水,此时铁水量小,不会使石料爆裂。究竟如何操作,有待后人验证。
曾经气势如虹
永通桥系单孔石拱桥,南北跨度长16.5米,东西宽度与桥长相近。微微拱起的桥面由青石板铺成。整个桥面分成3个通道,中道宽10米,可通车马,当然也是官员车轿的通道;两边行道各宽3米,略低于中道,通行人。桥面的石板间,银色的“腰铁”在红日照耀下熠熠闪光,像是八月的星空。
三条通道之间以石栏分隔,加上桥边护
栏,4道石栏有序排列,构成一幅立体图画。石栏中,间隔2米立一石柱,石柱顶部均装饰小石狮1尊,石狮神态各异,煞是可爱。每道石栏两端,各踞大石狮1尊,威武健硕,雄风凛然。永通桥共有小石狮32尊,大石狮8尊,真有点卢沟桥的气派。壮丽的石栏人使车分离,各行其道,不仅可使通行秩序井然,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使层面叠现,桥态华美,显示了桥梁建设者的伟大智慧。。
桥之南,竖立起一座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横跨通衢大道。牌坊中楹高大,上悬一块匾额,以金字书写“迎恩”二字,意在迎接天子圣恩;其下之额坊间镶匾一幅,墨笔书写“永通桥”三字。中楹两侧坊柱张悬一副楹联,上联是,“紫气东来,秦天夏土沾玉露”;下联是,“星河北注,牧管渔歌颂春晖”。牌坊与石桥之间,接官亭也修葺一新,与牌坊石桥形成“三星映夏城”之势。
崔让及其同僚神采飞扬,沿新铺的官道沿路赏玩。崔让兴致极佳,一气呵成《永通桥记》,赞道:“其穹窿偃伏,如虹卧波,桥之隐隐然也。丹霞腾辉,工巧竞售,牌之巍巍然也。又杨柳夹堤,周道如砥,湖水浩浩然也。规模(弘)豁,气象雄伟,克称大镇,视昔不同矣!纵观久之,心旷神怡!”崔御史自信他成就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伟业。
永通桥的辉煌与衰微
有趣的是,也就是在成化二十三年,宁夏举子胡汝砺高中进士,他衣锦返乡后又踏上仕途,经过的就是永通石桥。胡汝砺博学多识,熟稔古今,于丁忧之期受宁夏巡抚所托,写成宁夏有影响的地方志——《弘治宁夏志》,为今人留下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胡汝砺是明代宁夏第六位进士,其后,明代又从永通桥上走过21位进士。
五十三年后,就是嘉靖十八年,巡抚杨守礼又于永通桥西南修浚停潦之区,“植柳千株,缭以短墙,注以河流。周方百亩,菰蒲蘋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这就是小巧玲珑
而名声远扬的南塘,它的建成使永通桥一带更加靓丽多彩,宁夏镇城的官绅兵民也多了一处游乐场所。
到了清代,永通桥继续着她的辉煌。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来到宁夏,也是经由永通桥进入银川古城的。康熙在宁夏城停留了18天,所筹集的1.17万石军粮、1600多峰骆驼、1.5万匹马骡,许多都是由永通桥调运的,为平叛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又过了几百年,曾经显赫了几个世纪的永通桥石拱坍圮,那个代表宁夏人愿景的美名,也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如今,南薰门外红花渠上那座桥,被市民随意地称作“南桥”,倦怠地躺在林立的楼群下,没有荣耀,没有浮华,谁也不知道500年来“宁夏第一桥”的辉煌!
后记:
现今,国内知名的“永通桥”还有2座。一座是北京通州的永通桥,是拱卫京师的“四大桥”之一,被颂称为通州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修建年代略早于银川“永通桥”。另一座是河北省赵县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永通桥,建于唐代宗永泰年间,是中国“第一石拱桥”——赵州桥(安济桥)的姊妹桥。
2008年8月,几乎也是永通桥竣工的那个季节,笔者有幸在京城小住1个月。驻地附近,就是名声遐迩的后海银锭桥。像元宝一样的银锭桥,也是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其形制与银川永通桥相仿,只是形体略小,它历经500多年风雨,风光依旧。每日漫步银锭桥头,一步一步地度,左右前后地瞧,从翠瓶卷花的望柱,到亮如灿星的腰铁。浮现在眼前的,仿佛是那古老的壮美的曾经辉煌的永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