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份由国务院批复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中,西夏区作为银川市唯一入选的区域被列入《规划》。西夏区,最早被称为新市区,是银川市最早形成城市规划意识的区域。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规划中的新市区如今已经成了老工业基地,由新到老,西夏区究竟经历过什么?城市为何要在这里发展?规划蓝图为何数次修订?国企改革阵痛过后,当年的工业新区该如何转身?现在西夏区的模样是否是当年新市区规划的梦想之一?
当年,城市为何向西发展
1958年初,甘肃省城建局规划室一行六人受当时宁夏区工委的委托,来到银川,为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做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他们很兴奋,因为对于规划师来说,那时的银川就像是一块从来没被描画的白纸,可以让他们大展宏图。他们均毕业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建筑系。
六位设计师很快了解到,当时的银川包括两个部分:老城区和新城区。老城区城市面积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足3万人,新城区域面积近1.1平方公里,在这两块区域做城市规划建设成本巨大。
老城区弃农建城损耗太大。当时的银川老城区东边、南边、北边几乎被农田和湖泊环绕,废弃农田搞城市建设,对于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银川百姓来说,难以想象。另外,规划人员也考虑到,银川的大部分历史文化古迹都集中在老城区,在此重新做规划势必会破坏老城历史发展的脉络。
而新城虽说是距离即将开通的包兰铁路线最近的一片区域,但在不足1.1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规划新的城市,势必会对今后的城市发展造成诸多限制。况且,当时的新城大多数区域也被湖泊绿地覆盖,填埋耗资巨大,而且这块水系是银川至关重要的一块水系涵养地。
六位设计师的脚步继续向西,穿过正在架设中的包兰铁路,很快,一大片一大片荒无人烟的沙丘、乱石地带出现在他们眼前。这是一张难得的城市规划“白纸”:土地开阔,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甚至地震灾害条件都远比老城区和新城区优越。
于是,银川有了第一套城市规划方案:“以现有老城区作为即将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新城区建立‘工人镇’(即工人居住区);以包兰线为界,建立新市区,同时不排除建设工业城市的可能性。”
方案很快得到了宁夏区工委的认可,于是,银川古城真正有了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20年,13次规划
有了规划设想,新市区却在1958年~1977年,20年间13次调整规划方案,才让新市区的城市发展构想趋于成熟合理。
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银川段建成通车,火车的长鸣让每一个银川人对即将被改变的生活充满期待。
当年的宁夏区工委再次在第一套方案的基础上详划方案,这一次确定了新市区的市域和行政区划以及纳入人口规模。同年年底,新成立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任主席刘格平,便接到了这样一份规划方案:新市区建设,近期要紧靠包兰线紧凑发展,远期要向包兰线以西、以北发展,工业区放置在新市区南部,轻工业放在新市区北部;新市区区域面积也由原甘肃省城建局规划室规划的180平方公里扩大到790平方公里,新市区接纳人口规模为近期30万~50万人口;远期,即到“三五”时期达百万人口。
准确地说,这套方案并没有被国家建工部城市设计院审批通过,主要是因为当时银川市的工业项目没有确定,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也不清楚。而依据当时的城市规划标准,一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发展规模都是依据它的工业项目才能测算出来的。国家建工部建议新市区的建设“先保证百姓的吃饭问题,压缩新市区容纳人口规模。”
虽然方案被否定,却教会了宁夏首批城市规划师们实际建城的思考方式。于是他们压缩了规划规模,制定了“集中发展新市区工业,解决新进人口吃饭问题,近期接纳人口10万人口,远期达40万人口”的规划目标。从目前西夏区的人口规模约33万人看,那个规划目标是符合当初新市区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在随后的20年里,这套方案又经过12次修改,“但是大的规划框架,基今还影响着西夏区的区域建设”,我市著名城市规划师是亚明说,他曾参与了早期西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如今,在西夏区以南,铁路线以北依然分布着化工、冶金、机械等大型工业企业,例如现在的宁夏新瑞长城机床有限公司,中石油宁夏化工厂;西夏区以东,现在还保留有不少轻纺工业厂房,例如银川棉纺厂,宁夏亚麻纺织印染厂;而在西夏区的西、北方向也多分布建材工业企业,例如现在的赛马水泥厂等。这样的工业布局,可绝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充分考虑了银川当地的资源、交通,甚至风向的因素才做出的规划。比方说,为何要将化工、冶炼等污染性较重的工业企业放在新市区以南,主要考虑的就是银川的风向,银川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在南部建厂可减少对生活区环境的污染。还有,为何要将轻纺工业厂区建在新市区的一些核心地带,也是考虑到纺织厂女工三班倒的安全和生活便利问题。
20年,在一块原本布满乱石、沙丘的荒漠上,正是城市规划师们运用务实、合理、人性化的理念,终于让新市区在短时间内成为一处欣欣向荣的工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