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仪表厂的历史片断

   发布时间:2011-10-13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恢复默认

1959年的吴忠百废待兴。那会儿人们还习惯性地把吴忠称为吴忠堡。说是市,也就是一个小镇子。好点的房子也只有当年地主们遗留下的深宅大院,俗称“寨子”,但也是破烂不堪了。而吴忠仪表厂的厂房,也只是秦渠边上的一个旧宅子,俗称“大寨子”。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厂,到今日的上市国企,吴忠仪表厂(现名银星能源,股票代码0862)走过了50年的沧桑历程。日前,《国企0862》作为建国60年献礼图书,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并推向市场。在阅读过程中,编辑发现,这本书在展示吴忠仪表厂这一民族品牌五十年发展历程的同时,所呈现的档案资料也令人刮目相看,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所呈示的图景,似乎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现辑录一二以飨读者。

慈禧太后的发电机

在吴忠市盐池县博物馆,一台生锈的发电机静静地躺在那里。

熟悉内情的人说,它是吴忠旧时工业的缩影。

1894年11月7日,在中日甲午战争的隆隆炮声中,慈禧太后心情黯然地接受了英国人的一份厚礼——发电机,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发电机。

1934年,当这台将报废的发电机被卖到天津碎铁局准备化铁时,马鸿逵的副官柴兰亭买下了这件清宫遗物。

1935年春天,4条木船浩浩荡荡地将这台发电机送到银川。宁夏从此有了第一台发电机。

不知从何时起,这台发电机到了吴忠堡,成为那时吴忠堡的第一台发电机。解放后,这台发电机被运到了盐池。

这台发电机,能给当时的吴忠带来什么?

吴忠的历史其实很久远。早在大禹时期吴忠就已得到开发。秦代以后,又在如今的市辖金积镇,由大将蒙恬带领士兵开凿出了著名的秦渠,引黄河水灌溉农田。秦渠穿越吴忠市区,吴忠依渠修建的秦渠公园,现已成为吴忠的一景。到汉代,又开凿了汉渠,从吴忠南部穿越而过,灌溉了吴忠南部的大部分农田。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在今灵武市城西北的河中堡设灵州。北周至隋、唐属灵州回乐县。11世纪属西夏国。元、明、清时期属灵州。元代开始迁入回回客,明代大批回回以“屯戎”人的身份安插到灵州。清代吴忠已发展为灵州南部的大名堡之一和回民聚居区。民国2年设置灵武县,吴忠属灵武县管辖。1949年9月22日吴忠解放,1950年2月成立吴忠市。

吴忠商业历史悠久。早在汉、唐时期,民间贸易活动就很频繁。明清两代时,吴忠地区已成为陕、甘、蒙邻近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各堡设有集日,逢集至者骈肩累足,极为繁盛。

民国时期,京包铁路通车后,吴忠的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经营绸缎、布匹、山货、海味、食品、金银首饰的商店及药店、旅店鳞次栉比。到1949年解放前夕,吴忠街面上有大小商业店铺近百家,商户几百余户,中西药材行也有几十家。至1953年,吴忠堡已成为宁夏的第二大商业中心。

但吴忠的工业却是一穷二白,也许除了那台老古董发电机能偶尔运转几下,再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能代表吴忠的工业了。

1961年的结婚证

“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是浪漫的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浪漫的事。吴忠仪表厂也有许多浪漫的事,只是那片宁静安详的蓝天下的主人公们生活得似乎更平淡、平实,恰是如此,又显得更真实、感人。

转业军人陈荣是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好青年。老家在浙江舟山的他憨厚老实,喜欢打乒乓球、下象棋,还喜欢跳国标舞,是吴忠市有名的体育健将和舞蹈明星。他打乒乓球打到市里的前八名。说到这些,陈师傅本就红光满面的脸上更泛起了灿烂的笑容。1959年,他响应团中央支宁号召来到宁夏,来到吴忠仪表厂。在企业当年最艰苦的阶段,就是他亲手做出了冲鞋掌的模具,因此冯光厂长奖励了他100元奖金,这件事令他一直难忘并引以为豪。

王元玲也是标准美女。当然那个年代的“美女”可不敢这么明着叫,这样叫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嫌疑。那时女孩子的漂亮完全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漂亮、朴素的漂亮——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乌黑的头发辫成两条齐腰长的大辫子,身材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王元玲比陈荣提前一年支宁,一看就知道,她有一副热心肠。

说起这些陈年往事,陈荣依然一副豁朗的模样。当他把1954年10月12日由部队出具给转业军人的路条、1959年4月7日由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委员会发给他的通知书、1961年6月18日吴忠市吴忠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他与王元玲的结婚证都展示出来,在场的每个人都如同淘到罕见的宝贝,一时间,只听见照相机的“咔嚓”声。若说老人的细心令人感动,毋宁说是时间的力量震撼了大家,是爱情的佐证让悠悠的艰苦岁月显得如此和煦温暖。

秦洪举和张志芬夫妇的笑容也是如此和谐温暖。说起工厂的历史风貌,他们侃侃而谈,谈笑风生,可提及他们的爱情生活时,他们的眉间却显出羞涩,如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秦洪举和张志芬是在技校学习时认识的,并慢慢地产生了感情。结婚那天,两人把结婚证一领,腾出个宿舍,两个木制单人床并在一块,外加一个大木箱子,一个简单却温馨的家就这样组成了。翌年,他们的孩子降生了。“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候都忘记了给孩子喂奶。孩子饿了,哭得昏天黑地的,头都在床头磕青了。”张志芬说着哽咽了……

像秦洪举和张志芬这样的夫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很多。

国内最大毛主席像章之谜

20世纪90年代,一枚被称为是国内最大的毛主席像章突然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此后,这枚毛主席像章突然消失。它的突然消失,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据说,直径达1米的铸铝毛主席像章是国内最大的,是吴忠仪表厂的工人唐如松制作完成的。

1966年5月16日,“文革”开始。北京一位证章厂的老师傅制成一副毛主席像章模具并生产制作成功毛主席像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此后购买和佩戴毛泽东像章成为时尚。

`毛主席像章作为一代中国人朴素、真挚情感的象征,凝聚了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空前绝后的徽章艺术品。

“文革”时期制作毛主席像章的单位不计其数,上至党中央和国家机关,下至基层单位,吴忠仪表厂也不例外。

在陈荣和王元玲夫妇家中,我们就见到了一枚当年王元玲亲手用模具冲压、电镀、氧化、上漆、烘干制成的毛主席像章。这枚像章被两位老人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像章是圆形铝制的,直径200mm。这枚像章的电镀和红色烤漆十分亮丽,做工极为精细。头像周围有162道光芒线,正面红色衬底,像一轮红太阳,太阳中间为毛泽东头像,太阳下方有手写体铭文“毛主席万岁”。

这枚像章大约制于1969年。从这枚“文革”中制作的像章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电镀和烤漆的亮洁,冲压工艺的考究。虽然历经四十多年岁月的洗礼,也没有淡化掉原有的艳丽色彩,尤其这种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沉淀了老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记忆。

老人说:“做这些是没有人教的,都是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刻出来的。”

毛主席像章成为收藏珍品,看到它们也就会回想起当年的岁月。“参加革命坚定不移跟党走”“为人民服务”,这些简单又真挚的语言都是这些老人最单纯的本意表达,但在他们看来就是他们一生做人的本分。

扫一扫 手机浏览

分享到:

主办:银川市档案馆(银川市地方志研究室) 联系电话:0951-5108903

备案号:宁ICP备16000429号-2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413号

本站点兼容IE 8.0以上或Chrome最新浏览器。 网站地图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199号